合肥频频在各类榜单“霸榜”,市长透露背后的密码
2023-03-12 16:59:29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全国两会报道

“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了系统总结,就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听了之后,让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也倍增信心!”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


(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近年来,合肥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尊重科研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走活了高质量发展“一盘棋”。2022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增速居长三角万亿城市前列。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

用更短距离,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近年来,合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于2020年正式迈入“万亿时代”。不仅如此,凭借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合肥频频在各类榜单“霸榜”,被誉为“黑马”城市。“合肥奇迹”背后靠的是什么?

“‘创新’是合肥快速蝶变的密码。近年来,我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合肥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实现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罗云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凭借创新,合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连续5年荣登全球“科技集群”百强,居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22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较上年前进4位。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去年合肥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工业投资增速、新增规上企业数创10年新高。

如何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罗云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为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难题,合肥从研发和应用双向发力,构建了“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市平台”创新平台体系,搭建了“前沿交叉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多维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应用场”。

在被誉为“量子大街”的合肥云飞路,通过前沿科研“沿途下蛋”机制,一批量子领域尖端科技产业成果在这里相继问世,数十家量子领域骨干企业在这聚集,形成国内量子产业头部企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实施芯车协同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2270余项,芯碁微直接成像曝光设备等7项获批国家标准。

科技创新牵引产业创新。近年来,合肥坚定“产业强市”不动摇,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新产业培育壮大,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全市重点产业链扩容至16条,打造了“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现象级产业地标。其中,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列国家首批战新产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4,智能语音创新中心获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2022年,合肥市技术合同交易额首超千亿,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首破万件,战新产业发明专利数占全市七成以上(达73%),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均超六成(分别占全市62%、69%),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56.3%,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8%。

场景创新,让新产业、新业态、新赛道“蓬勃生长”

聚焦城市场景创新,以“场景”为切口,推动多元主体开放合作,驱动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提升城市创新活力和产业竞争力。这是创新合肥最鲜明的态度。

罗云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详细介绍了城市场景创新在合肥的应用。

首先,在全市域强化场景赋能方面,合肥打造出了一批“超级”场景IP。依托合肥这个城市级“应用场”,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攻克城市燃气、供水、桥梁等方面高风险空间识别、跨系统风险转移和耦合灾害分析等核心关键技术,破解复杂环境风险监测感知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全国推广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清华方案·合肥模式”,正在加快培育应急安全产业集群。

针对不具备全域开放的应用场景,合肥遴选具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区域试点,比如自动驾驶场景应用,利用包河区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优势,建设安徽首个全域自动驾驶示范区,开放1000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让自动驾驶不只局限于特定场景应用。

不仅强化全市域场景创新,合肥还开展全领域场景应用,全面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领域场景,让城市成为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场、首用地。以量子通信为例,合肥以市区两级数百家党政机关为应用场景,利用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建成目前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

更值得一提的是,合肥专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市场,每年新增应用场景100多个,以场景应用“引爆”新产业、新业态。去年,合肥平均每天诞生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412户、两年实现倍增,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8家,总量达139户、总量一年翻番、居省会城市第5。

引更多资本,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的持续支撑是保障。近年来,合肥一以贯之,深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改革成效显而易见。去年以来,合肥新增上市(过会)企业16家,上市企业总量和科创板总量分别位居全国第12位和第6位,并创造了多个“最”:国轩高科瑞士上市、募资46亿元规模为中欧通规则落地以来最高;中科美菱37天过会、111天上市,均创北交所最快纪录;高新股份创全国REITs最高认购倍数纪录;星图测控成为国内空天信息及商业航天领域最早在新三板挂牌企业……

不仅如此,2022年,合肥新设的政府母基金位居清华大学发布的最受投资机构欢迎政府母基金第1名,其引导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和生空天信息基金”等22只参股基金,总规模607亿元,出资放大6.5倍。

此外,合肥还在全国率先组建科学中心专项基金,创新“拨转股、股转债”等模式,重点扶持高校院所与初创企业,目前完成投资3.2亿多元,推动高精度电磁测量核心技术装备等8个项目产业化。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提升到40%、种子基金提升到50%,合肥成为全国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最高城市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力。罗云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年来,合肥坚持以政府更有为、市场更有效,打造了以种子、天使、创业基金等为代表的基金丛林,探索出国有资本领投、社会资本跟投的投融资模式,有效保障创新创业动能持续释放。

“以国资领投为例,截至目前,合肥国有资本在战新产业领域累计投入资本金超过16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国有资本增值收益近600亿元。”罗云峰说。

筑最好风景,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到过合肥的人都对这些场景耳熟能详:董大水库边,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镶嵌在一片葱郁中;蜀西湖边,中国科大先研院和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依水环绕;南艳湖边,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启迪科技城、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闪亮夺目;翡翠湖边,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临湖而建;少荃湖边,北航合肥科学城、京东方和维信诺等高新技术企业,熠熠生辉;柏堰湖、紫云湖畔,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正酣……

这些生态环境最美的区域,留给科研单位或创新企业,因此吸引了一批领军型科学家和顶尖创新团队在此潜心研究。据罗云峰介绍,如今,合肥已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在合肥服务两院院士138位、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计划)1800多人次。

不仅如此,合肥还发挥“科大硅谷”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优势,在美国硅谷等全球创新资源富集区设置1~2家“科大硅谷”海外创新中心、海外联络站,对接全球校友项目超400个,力争落地创新创业团队超50个。

“养人”合肥,是如何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罗云峰一语道破:“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合肥打造的‘平台聚才+产业引才+服务留才’的创新型人才招引体系,最终实现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让合肥成为‘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罗云峰自豪地说。

2022年,合肥新增高层次人才超6000人、高技能人才超5.5万人、高校毕业生超30万人,均创历史新高,并连续3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

责编 | 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标签: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三年级垃圾分类手抄报一等奖_垃圾分类手抄报一等奖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