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紧紧咬住“蚕桑”这个传统产业不放松,加大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力度,以蚕桑资源多元开发为突破口,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抓手,全力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中国蚕学会授予祥云县“中国蚕桑之乡”称号,全县有6个村被国家、州、县列为“一村一品”蚕桑专业示范村,其中松梅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蚕桑产业带动祥云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
小蚕共育强品质
目前正值春蚕宝宝生长四联期,在刘厂镇松梅村蚕农秦菊仙的家中,大棚养殖设备已经就绪,现代化蚕筐替代了传统的竹编蚕筐,方便又适用,桑叶剪切也有了新式剪切机,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解放双手,秦菊仙正细心地为小蚕添加桑叶。她说:“今年我们家里桑地面积有20多亩,去年四季养了70多张蚕,收入接近15万元,今年大棚养殖加上共育的蚕子,收入增加2万不成问题。”她所说的共育模式,是由木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抽调当地养殖能手担任散养村民小蚕生长期技术指导和管理,小蚕养大之后交给蚕农养殖,村民与专业合作社共同培育的养殖模式。共育模式能让蚕农养殖技术得到保证,也能有效降低养殖风险。目前,有共育能力的养殖合作社共有32家,48个村(社区)村民可享受共育成果,其中祥城、云南驿、刘厂、禾甸4个乡镇已实现年产茧万担以上。
【资料图】
职业蚕农强组织
目前,祥云县共有1个蚕桑技术推广站、7个蚕桑服务站(兼蚕茧收烘)、10条自动烘茧生产线,每年可收购烘烤鲜蚕茧4000吨,生产生丝600吨,生产加工蚕丝被5万床以上,全县茧丝加工产业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改造。祥云县禾甸镇利用区位优势,仅2022年就成立了4个蚕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发展模式,大力培育职业化蚕农和蚕桑家庭农场,推动蚕桑产业组织化发展,带动全镇栽桑养蚕的村组和蚕农增收致富。2022年,禾甸镇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专业化蚕农有617户,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职业化蚕农有524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蚕桑家庭农场有8户,全县职业蚕农超20000户,组织化发展为更多蚕农注入发展“强心剂”。
新植桑园强规模
2022年,祥云县桑园面积达95837亩,全县共有97个村(社区)栽桑养蚕,年蚕种饲养量达144147张,年鲜茧产量达5613吨,农民售茧收入达30316万元,综合产值5亿元。2017至2022年,全县桑园面积增加5300余亩,共有7个村以植桑养蚕和蚕业综合发展为支撑产业。“2023年,全县新植桑园547亩,涉及37个村(社区),840多户农户,按照去年的产量和产值计算,2023年春季预计将增收173万元左右”祥云县茶桑站站长王加辉介绍道。除此之外,按照“村组干部+驻村队员+低收入群体”的模式,对全县378户低收入农户实行结对帮扶,通过桑园流转、大户带小户、科技示范户带低收入户的方式精准指导,植桑养蚕已成为产业振兴的特色支撑。
产村相融强效益
“蚕桑+”的发展战略,也是祥云县乡村振兴的一大抓手。以刘厂镇松梅村“千亩”桑园示范区和禾甸镇温水村“百亩”桑园产业示范区为代表,每到五月份就会迎来一批又一批观光摘果的游客,这是祥云县推行蚕桑产业联合体模式的大胆探索。围绕这一思路,祥云县重点打造了刘厂、禾甸“蚕业及体验、生态养殖观光”基地和“千亩”“百亩”桑园产业示范区,沙龙、下庄现代“采摘加工、垂钓休闲”区,祥城、云南驿电子商务产业体验等农业综合项目。蚕桑田园综合体不断涌现,蚕桑产村相融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祥云县以蚕桑经济为载体,围绕让农民参与进来并形成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构建“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产业联合体模式,从而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逐步织就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标签: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