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022年7月,有食客在四川乐山的“园艺森林餐厅”吃饭时偶然发现了恐龙的足迹化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足迹化石目前已得到正式的描述,论文于2023年3月发表于《白垩纪研究》(Creataceous Research),论文的标题为Lower Cretaceous dinosaur tracks from the Danxia landscape in Leshan, Southwest China,即“中国西南部乐山丹霞地貌的下白垩统恐龙足迹”。
该足迹化石点距乐山大佛直线距离约5.5公里,且岩性极为相似。早在1954年,当地居民在建造土屋时就看到了这些不寻常的坑。1987 年,这里的土房被改造成砖房,房主在足迹化石上铺上了三层石板。直到2020年9月,餐厅老板将石板拆除后,这些足迹化石才又全部露了出来,并成为了餐厅庭院的一部分。由于该足迹化石暴露的确切时间未知,故研究人员推测这些足迹很可能在野外风化了很长时间。
经研究鉴定,该足迹化石可归入蜥脚类的雷龙足迹属(Brontopodus)。行迹的测量数据显示,造迹的恐龙处于行走状态,平均运动速度在1.76和2.38 km/h 之间。
由于古生物足迹学研究领域内有一套有别于传统生物分类依据的独立分类系统,故雷龙足迹属并不代表足迹的造迹者就是雷龙本尊。该属最初建立是基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 伯德雷龙足迹”( Brontopodus birdi ),亦为该足迹属的模式种,而后续归入该属的足迹,并不等于造迹者都是同一物种。事实上,在足迹学研究中,古生物学家至今也无法确定准确的造迹者。由于这点在媒体报道时经常说不清楚,易造成混淆和理解错误,故再次说明。不过自去年该新闻播报以来,已有多位科普博主对该内容进行了说明讲解,相信大多数爱好者和细心的普通人应该也都知道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了。
最后说回正题。该足迹化石所在地层属于“夹关组”,地质年代为距今约1亿年的早白垩世。四川的恐龙骨骼化石大多形成于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而夹关组地层则以足迹化石为主,呈现骨骼少、足迹多的特点。这向人们展示了恐龙在四川盆地白垩纪时期的生存活动情况,打破了过去长时间以来认为的“白垩纪时期,恐龙在四川盆地变少的”观点。因而该足迹化石的发现也为研究乐山地区白垩纪早期的古环境、古生态提供了新的素材。
2023年5月的《博物》杂志包含了介绍古生物足迹化石的专题文章,并有乐山餐厅恐龙足迹化石发现历程的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杂志了解更多细节。以下是该文章的部分内容展示。
标签: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